江西胖闭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識點總結word

| 德全2

學習是一個堅持不懈的過程,走走停停便難有成就。比如燒開水,在燒到80度是停下來,等水冷了又燒,沒燒開又停,如此周而復始,又費精力又費電,很難喝到水。學習也是一樣,學任何一門功課,都不能只有三分鐘熱度,而要一鼓作氣,天天堅持,久而久之,不論是狀元還是伊人,都會向你招手。 高中地理必修一總結怎么寫呢 ?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些關于高中地理必修一總結的文章,歡迎參考和借鑒,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高中地理必修一總結1

第一節(jié)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天體:天體是宇宙中物質的存在形式。星光閃爍——恒星;恒星衛(wèi)士——行星;行星衛(wèi)士——衛(wèi)星;輪廓模糊——星云;一閃即逝——流星;拖著長尾——彗星;氣體和塵埃

? 天體系統(tǒng):運動著的天體與天體之間相互吸引、相互繞轉而形成的不同級別的天體系統(tǒng)。

?

? 晝夜長短的分布:

? 太陽直射點在哪個半

球,

哪個半球晝長夜短 ? 太陽直射點向哪個半

移動,這個半球的晝 就漸長。

第四節(jié) 地球的圈層結構

? 地球的內(nèi)部圈層

?

?

? ? ?

?

地震波:當?shù)卣鸢l(fā)生時,地下巖層受到強烈的沖擊會產(chǎn)生彈性震動,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傳播。即地震波。

特性:縱波:速度快,可通過固液氣傳播

橫波:能量大,只能在固體中傳播

地震波在地下傳播速度會發(fā)生變化,而某些地區(qū)一定深度處,地震波有明顯的突變,這種波速發(fā)生突變處的層面叫不連續(xù)面。 ? 莫霍界面 ? 古登堡界面

地殼: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部分,由巖石組成。大陸部分的平均厚度為 33KM

地幔:莫霍界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在上地幔的上部,有一個物質呈融熔狀態(tài)的軟流層,一般認為軟流層是巖漿和地震的發(fā)源地。 巖石圈:軟流層以上部分,物質由巖石組成。包含地殼。

地核:外核部分呈液態(tài)(因為橫波不能通過),內(nèi)核為固態(tài)。

? 地球的外部圈層:大氣圈、水圈、生物圈

高中地理必修一總結2

(結合第一章復習學案合作探究5)

1.晨昏線性質:(1)晨昏線平分地球,是過地心的大圓;(2)晨昏圈與太陽光線相垂直,平分赤道,(3)自東向西運動。速度15°每小時(4)晨線與赤道的交點(及經(jīng)過該點的經(jīng)線)為6時,昏線與赤道的交點(及經(jīng)過該點的經(jīng)線)為18時。晝半球中央經(jīng)線12點,夜半球中央經(jīng)線24點。(5)晨昏線只有在兩分日才和經(jīng)線重合;(6)晨昏線在二至日與極圈相切。

夏至日光照圖 冬至日光照圖

2.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guī)律:(結合以上圖形分析落實)

(1)某一天隨緯度變化:由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 如,夏至日:由北回歸線向南北兩極遞減,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地區(qū)正午太陽高度達值,南半球達最小值。冬至日: 由南回歸線向南北兩極遞減,南回歸線及其以南地區(qū)正午太陽高度達值,北半球達最小值

(2)某一緯度隨時間變化:從夏至日到冬至日,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地區(qū)正午太陽高度一直在變小,南回歸線及其以南地區(qū)正午太陽高度一直在變大,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地區(qū)先變大(直射時90°)后變小。

3.晝夜長短變化規(guī)律: (結合以上圖形分析落實)

夏至日,北半球晝最長夜最短,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北極圈內(nèi)出現(xiàn)極晝。南半球晝最短夜最長,緯度越高,夜越長晝越短,南極圈內(nèi)出現(xiàn)極夜。

冬至日,北半球晝最短夜最長,緯度越高,夜越長晝越短,南極圈內(nèi)出現(xiàn)極晝。南半球晝最長夜最短,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北極圈內(nèi)出現(xiàn)極夜。

4.晝長的計算①利用日出、日落時間。晝長=日落時間-日出時間(可以是地方時也可以是標準

時間)=(日落時間-12)—2(時間為地方時)=(12-日出時間)—2(時間為地方時) ②晝弧所跨經(jīng)度數(shù),除以15°每小時 ③某緯度的晝長等于與之緯度數(shù)相同的另一緯線的夜長

5.時間計算:不跨過日界線,已知東邊時刻A,求西邊時刻B=A-經(jīng)度差/15°

一直西邊時刻A, 求東邊時刻B=A+經(jīng)度差/15°

第二章:

1. 熱力環(huán)流的形成過程(課本30頁圖2.3):如赤道低氣壓帶的形成是該地近地面大氣受熱膨脹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壓。極地高氣壓帶是該地大氣冷卻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壓。

2. 高低氣壓中心名稱位置(右圖)、

東亞季風、南亞冬季風成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南亞夏季風成因:氣壓帶風帶的季節(jié)移動(具體表述

為:南半球東南信風越過赤道,受地轉偏向力向

右偏轉形成西南季風)

3.

(3)冷鋒過境前、時、后的天氣變化:過境前:氣溫高、氣壓低、天氣晴朗;過境時,大風、降溫、陰雨天氣,過境后,氣溫降低,氣壓升高,天氣轉晴。

暖鋒過境前、時、后的天氣變化:過境前:氣溫低、氣壓高、天氣晴朗;過境時,出現(xiàn)連續(xù)性降水天氣,過境后,氣溫升高,氣壓降低,天氣轉晴。第三章

1.表層洋流的分布、名稱(課本57頁圖3.5、58頁圖3.6):根據(jù)模式圖記憶洋流性質(寒暖流),根據(jù)地名記憶洋流名稱(如東澳大利亞暖流、巴西暖流等)

2.漁場的成因;北海道漁場:日本暖流與千島寒流交匯; 北海漁場:北大西洋暖流與北冰洋南下冷水交匯;紐芬蘭漁場:北大西洋暖流(或墨西哥灣暖流)與拉不拉多寒流交匯; 秘魯漁場:冷海水上泛(或上升補償流)帶來營養(yǎng)鹽類,浮游生物眾多,魚類餌料豐富。

第四章

1.巖石圈物質循環(huán)(判讀類型、內(nèi)外力作用,)

關鍵點:(1)巖漿巖只有一種來源(巖漿)(2)巖漿只有一種去向(巖漿巖)

(3)如果一幅圖中,巖漿只有一種來源,一般是變質巖

2.板塊構造學說:喜馬拉雅山脈、青藏高原是由印度洋板塊和亞歐板塊碰撞造成的,南美洲安第斯山是由南極洲板塊和美洲板塊碰撞造成的,阿爾卑斯山是由非洲板塊和亞歐板塊碰撞造成的。落基山脈是由太平洋板塊和美洲板塊碰撞所形成。

3.地質構造(向斜、背斜、斷層)、地貌類型(山地、山嶺、高地、谷地、低地等)的判讀和成因表述、地形倒置的描述:

背斜成谷:背斜頂部受張力,易被侵蝕成谷地;

背斜成嶺:巖層受擠壓作用,向上彎曲隆起,形成山嶺。

向斜成嶺:向斜槽部受擠壓,不易侵蝕,形成山嶺;

向斜成谷:巖層受擠壓作用,向下彎曲,形成谷地。

4.河流堆積地貌(沖積扇、河漫灘、三角洲)的位置、成因表述:

山麓沖積扇:水流流出出山口是,由于地勢突然趨于平緩,河道變得開闊,水流速度減慢,河流搬運的物質逐漸在山麓地帶堆積下來,形成扇狀堆積地貌。稱為沖積扇。

河口三角洲:當攜帶大量泥沙的河流進入海洋時,如果河流入海處水下坡度平緩,加上海水的頂托作用,河水流速減慢,河路所攜帶的泥沙便會堆積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

第五章

1. 三種地域分異的比較2. 自然帶的分布

地帶性:注意圖形中字母對應的氣候類型和自然帶(課本91頁圖5.6)

第一單元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公轉和自轉

繞轉中心 太陽 地軸

方向 自西向東(北天極上空看逆時針) 自西向東(北極上空看逆時針,南極上空相反)

周期 恒星年(365天6時9分10秒) 恒星日(23時56分4秒)

角速度 平均1o/日 近日點(1月初)快遠日點(7月初)快 各地相等,每小時15o(兩極除外)

線速度 平均30千米/小時 從赤道向兩極遞減,赤道1670KM\小時,兩極為0. 地球自轉和公轉的關系:

(1)黃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黃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o26’

(2)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移動

二: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更替(2)地方時 (3)沿地表水平運動的物體發(fā)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①晝夜長短的變化

北半球:夏半年,晝長夜短,越向北晝越長 ①太陽直射點在那個半球, 北極圈以北出現(xiàn)極晝現(xiàn)象 那個半球晝長,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晝短夜長,越向北晝越短 晝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極圈以北出現(xiàn)極夜現(xiàn)象 晝夜平分

南半球:與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

隨緯度的變化 夏至日:由23o26’N向南北降低 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o26’S向南北降低

23o26’N以北在夏至日達到值 離直射點越近高度

隨季節(jié)的變化 23o26’S以南在冬至日達到值 越大

南北回歸線之間每年有兩次直射

四:光照圖的判讀

(1)判斷南北極,通常用于俯視圖,判斷依據(jù)為:從地球北極點看地球的自轉為逆時針,從南極看為順時針;或看經(jīng)度,東經(jīng)度遞增的方向即為地球自轉的方向.

(2)判斷節(jié)氣,日期及太陽直射點的緯度 晨昏圈過極點(或與一條經(jīng)線重合),太陽直射點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線與極圈相切,若北極圈有極晝現(xiàn)象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陽直射點為北緯23o26’,若北極圈有極夜現(xiàn)象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陽直射點為南緯23o26’

(3)確定地方時 在光照圖中,太陽直射點所在的經(jīng)線為正午12點,晨昏線所包圍的白晝部分的中間經(jīng)線為12點,晨線與赤道交點經(jīng)線的地方時為6點,昏線與赤道交點經(jīng)線為18點,依據(jù)每隔15o,時間相差1小時,每1o相差4分鐘,先計算兩地的經(jīng)度差(同側相減,異側相加),再轉換成時間,依據(jù)東加西減的原則,計算出地方時

(4)判斷晝夜長短 求某地的晝(夜)長,也就是求該地在緯線圈上晝(夜)弧的長度,這個長度也可由晝(夜)弧所跨的經(jīng)度數(shù)來推算

(5)判斷正午太陽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區(qū)與太陽直射點的緯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陽直射點在同一半球,取兩地緯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陽直射點不在同一半球,取兩地緯度之和,再用90o-兩地緯度差即為所求地的正午太陽高度

五:晨昏線與經(jīng)線和緯線

(1)根據(jù)晨昏線與緯線相交判斷問題

①晨昏線通過南北極可判斷這一天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線與南北極相切,北極圈內(nèi)為晝,可判斷這一天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為夏至日,北半球為夏季,南半球為冬季

③晨昏線與南北極相切,北極圈內(nèi)為夜,可判斷這一天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為冬至日,北半球為冬季,南半球為夏季

(2)根據(jù)晨昏線與經(jīng)線相交關系判斷晝長和夜長

推算某地晝長或者夜長,求晝長時,在晝半球范圍內(nèi)算出該地所在地的緯線圈從晨線與緯線圈交點到昏線與緯線圈交點,所跨的經(jīng)度除以15即該地晝長,如果圖上只畫了晝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圖中白晝所跨經(jīng)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該地的晝長

七:區(qū)時,地方時的計算

第一步:先求兩地的經(jīng)度差.

第二步:再求時間差,以每一度經(jīng)度相差4分鐘來算.

第三步:然后判斷兩地的東西方向,求東用加,求西用減.若求出的時間大于24小時,則減24,日期加1天,若時間為負值,則加24小時,日期減去1天.第二單元 大氣

一: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層

1)低層大氣的組成:干潔空氣(氮—生物體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陽紫外線“地球生命的保護傘”)、水汽和固體雜質(成云致雨的必要條件)

2):大氣的垂直分層(課本29頁圖2.1)

高度 溫度 大氣運動 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高層大氣 2000-3000千米 電離層反射無線電波

平流層 50-55千米 隨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平流運動 臭氧吸收紫外線升溫;有利于高空飛行

對流層 低緯:17-18千米,中緯:10-12千米,高緯:8-9千米 隨高度增加而遞減 對流運動 天氣現(xiàn)象復雜多變,與人類關系最密切

二:大氣熱力作用

(1)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選擇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紅外線,臭氧吸收紫外線,對于可見光部分吸收比較少

反射作用:無選擇性,云層越厚,反射作用越強,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氣溫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選擇性,對于波長較短的籃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藍色

(2)對地面的保溫效應

①大氣吸收地面的長波輻射,截留熱量而增溫,由于大氣對于太陽短波輻射的吸收能力比較差,但是對于地面長波輻射吸收作用強,所以地面輻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氣吸收

②大氣逆輻射是大氣輻射的一種,方向朝向地面,對地面熱量進行補償,起保溫作用 二:大氣的熱力狀況

大氣的熱力作用

1)熱力環(huán)流:由于地面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huán)流,是大氣運動的一種最簡單的形式。

從圖中可以看出,近地面等壓線向低壓方向(向下)彎曲,高空等壓線向高壓方向(向上)凸起

2)大氣的水平運動—--風

影響因素:等壓線越密集的地方,則風力越大(圖2.10,2.11,2.12) 在單一水平氣壓梯度力作用下:風向垂直等壓線,指向低壓

風向 在水平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作用下:風向與等壓線平行

在三個力作用下:風向與等壓線成一夾角,始終由高壓指向低壓方向.三:全球性的大氣環(huán)流

1)三圈環(huán)流(課本37頁圖2.14)

①在地表形成了七個氣壓帶和六個風帶,氣壓帶風帶隨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而南北移動,對于北半球來說,夏季向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圖2.15) ②海陸分布對大氣環(huán)流的影響

(3)季風環(huán)流(圖2.18)

地區(qū) 東亞 南亞,東南亞

氣候類型 溫帶季風氣候 亞熱帶季風氣候 熱帶季風氣候

成因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jié)移動 風向 冬季 西北風(亞洲大陸) 東北風(亞洲大陸)

夏季 東南風(太平洋) 西南風(印度洋)

四:常見的天氣系統(tǒng)

1)鋒面系統(tǒng)—冷鋒和暖鋒(圖2.19,2.20)

冷鋒 暖鋒

概念 冷氣團主動向暖氣團移動 暖氣團主動向冷氣團移動

天氣特征 過境前 單一氣團控制,天氣晴朗 單一氣團控制,低溫晴朗 過境時 陰天、雨雪、刮風、降溫 連續(xù)性降水

過境后 氣壓升高,氣溫下降,天氣晴朗 氣溫上升,氣壓下降,天氣轉好 降水的分布 降水一般出現(xiàn)在鋒后 降水一般出現(xiàn)在鋒前

大氣舉例 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大風,寒潮,沙塵暴

2)低壓、高壓系統(tǒng)—氣旋和反氣旋(以北半球為例,圖2.21)

氣旋 反氣旋

氣壓 低氣壓(中心低,四周高) 高氣壓(中心高,四周低)

水平運動 四周向中心輻合(北逆南順) 中心向四周輻散(北順南逆) 垂直運動 上升 下沉

天氣 多陰雨天氣 多晴朗、干燥天氣

舉例 臺風 長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氣爽”天氣

五;氣候的形成和變化

1)氣候的形成因子(太陽輻射、地面狀況、大氣環(huán)流、人類活動)

①不同氣候類型的氣溫特點

l 氣溫的分布,一般是低緯溫度高,高緯溫度低;山上的氣溫比山下低;暖流經(jīng)過地區(qū)的氣溫比寒流經(jīng)過地區(qū)高

l 同一緯度地帶內(nèi),由于下墊面不同,不同地點的氣溫狀況不同,其中影響比較的大是海洋和陸地

l 大陸性氣候與海洋性氣候的比較(北半球)

氣候類型 氣溫日較差 氣溫年較差 氣溫月 最低氣溫月大陸性 大 大 7月 1月

海洋性 小 小 8月 2月

②不同氣候類型的降水狀況

l 赤道地區(qū)氣流以輻合上升為主,全年雨量充沛

l 南北回歸線至南北緯30o之間,在副熱帶高壓和信風帶控制下,常年干旱

l 大陸的西岸有兩種情況,以亞歐為例,地中海地區(qū)(亞熱帶),夏季處于副熱帶高壓中心的邊緣,氣流下沉,干燥少雨,冬季由于副熱帶高壓向南移,此地受西風帶的控制,多氣旋活動,濕潤多雨。歐洲地區(qū)(溫帶),終年盛行西風,各月降水量較多,而且比較均勻

l 大陸的東岸,以亞歐大陸為例,處于季風環(huán)流的控制下,冬季受來自大陸的冷干氣流的影響,降水不多,夏季受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的影響,降水較多 l 大陸的內(nèi)部,以亞歐大陸為例,終年受大陸氣團的控制,降水比較少 l 兩極地區(qū)以輻合下沉氣流為主,全年降水少

2)氣候的類型(課本47頁的圖2.26)

3)主要10種氣候類型的判斷(課本48頁圖2.27)

步驟 依據(jù) 因素變化 結論

判斷南北半球 (或最低)氣溫月份 6.7.8三個月氣溫 北半球 12.1.2三個月氣溫 南半球

判斷所屬溫度帶 最冷月均溫 最冷月均溫>15℃ 熱帶氣候

最冷月氣溫在0℃~15℃ 亞熱帶氣候或者溫帶海洋性氣候

最冷月氣溫在-15℃~0℃ 溫帶氣候

最熱月<>5℃ 寒帶氣候

確定具體的氣候類型 降水量的年內(nèi)分配情況 年雨型 熱帶 熱帶雨林氣候>2000mm

溫帶 溫帶海洋性氣候700~1000mm

夏雨型 熱帶 熱帶草原氣候(750~1000mm)熱帶季風氣候1500~2000mm) 亞熱帶 亞熱帶季風氣候

溫帶 溫帶大陸型氣候

冬雨型 亞熱帶 地中海氣候

少雨型 熱帶 熱帶沙漠氣候

寒帶 極地氣候

六;大氣環(huán)境保護

(1)全球變暖

原因:二氧化碳的增多而使氣溫升高

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①大量燃燒礦物燃料,②毀林

危害:①海平面上升,淹沒陸地

②改變各地降水狀況和干濕狀況,導致世界各國經(jīng)濟結構的變化保護措施:①提高能源的利用技術和能源利用效益,采用新能源

②努力加強國際合作

(2)臭氧層的破壞與保護

原因:除了自然原因以外,主要是人類使用制冷設備排放的氟氯烴

危害:①危害人體健康,②對生態(tài)環(huán)境和農(nóng)林牧漁業(yè)造成破壞

保護措施:減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烴等消耗臭氧物質的排放,加強國際合作

(3)酸雨

概念:人們一般把PH值小于5.6的雨水稱為酸雨

成因:燃燒礦物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氣體

危害: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農(nóng)作物生長,腐蝕建筑和文物古跡等 防治措施:防治酸雨最根本的措施是減少人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我國已經(jīng)采取了發(fā)展?jié)崈裘杭夹g、清潔燃燒技術等措施來控制酸雨第三單元 陸地和海洋

一:地殼物質的組成與循環(huán)

(1)組成巖石的礦物

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鋁、鐵

結合

礦物:主要的造巖礦物有石英、云母、長石方、解石

積聚 巖漿巖(花崗巖,玄武巖)

巖石 沉積巖:具有層理結構,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guī)r,頁巖,砂巖,礫巖) 變質巖:大理巖,板巖

(2)地殼物質的循環(huán)

從巖漿到形成各種巖石,又到新的巖漿的產(chǎn)生,這一過程就是地殼物質循環(huán) 二:地殼變動與地表形態(tài)

1)地質作用:按能量來源不同,分為內(nèi)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內(nèi)力作用:地震、火山爆發(fā)、地殼運動、變質作用

外力作用:風化、侵蝕、搬運、沉積,泥石流、滑坡、山崩

2)地殼運動的基本形式及其對地貌的影響

地殼運動 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 兩者的關系

水平運動 形成褶皺山系,如裂谷和海洋,東非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 以水平運動為主,垂直運動為輔

垂直運動 引起地表高低不平和海陸變遷

3)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論點

(1) 全球巖石圈共分為六大板塊(課本63頁圖3.11)

(2) 板塊處于不斷運動之中,板塊內(nèi)部比較穩(wěn)定,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活躍多火山,地震等

(3) 板塊張裂地帶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東非大裂谷,大西洋,在板塊相撞擠壓地帶,常形成山脈,當大洋與大陸板塊相撞時,形成海溝、島弧、海岸山脈,當大陸與大陸板塊相撞時形成巨大的褶皺山脈

4)地質構造與構造地貌

(1)地質構造的概念:由于地殼運動引起地殼變形變位

(2)常見的地質構造及構造地貌

褶皺 巖層形態(tài) 未侵蝕的地表形態(tài) 侵蝕后的地表形態(tài) 與人類生產(chǎn)關系

背斜 一般是巖層向上拱起 成為山嶺 不少背斜頂部受張力,常被侵蝕成谷地 儲油構造

向斜 一般是巖層向下彎曲 成為谷地 不少向斜受擠壓不易被侵蝕成為山嶺 儲存地下水斷層 沿斷裂面兩側巖塊錯位 東非大裂谷、華山北坡大斷崖;上升巖塊:華山、廬山、泰山,下降巖塊:渭河平原、汾河谷地、鄱陽湖。 工程建設遇斷層加固或避開

5)外力作用與地貌

侵蝕 搬運 堆積

流水作用 沖刷地表,如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地貌,流水使谷地加深加寬 搬運侵蝕后的產(chǎn)物,如流沙流速降低,泥沙逐漸沉積 流沙堆積形成山前沖積扇,河流中下游沖積平原、河口三角洲

風力作用 風蝕溝谷、風蝕洼地 形成戈壁、荒漠 風沙堆積形成沙丘、沙壟、沙漠邊緣黃土堆積,如黃土高原

三;海水的溫度和鹽度

(1)海水的溫度

海水溫度分布規(guī)律 水平方向 同一海區(qū) 夏季水溫高,冬季水溫低

不同緯度海區(qū) 緯度較低處水溫較高,緯度較高處水溫較低

緯度相當海區(qū) 暖流經(jīng)過的海區(qū)水溫較高,寒流經(jīng)過海區(qū)水溫較低

垂直分布 水溫由表面向深層遞減,在1000米以下垂直溫差較小

(3)海水的鹽度

①概念:單位質量海水中所含鹽類物質的質量。世界大洋平均鹽度為3.5% ②分布規(guī)律:從兩個副熱帶海區(qū)分別向兩側的低緯和高緯海區(qū)遞減。紅海(4.1%),波羅的海最低(不超過1%)

③影響因素

影響因素 影 響

降水量與蒸發(fā)量 降水量>蒸發(fā)量,鹽度較低;降水量<蒸發(fā)量,鹽度較高 入海徑流 有大量江河淡水注入的海區(qū),鹽度偏低

洋流 同緯度海區(qū),寒流經(jīng)過的海區(qū),鹽度偏低,暖流經(jīng)過的海區(qū),鹽度偏高 四;海水的運動

(1)海水運動的主要形式:波浪(風浪、海嘯);潮汐;洋流

(2)洋流的形成與分布(圖3.31,3.32)

風海流:南北赤道暖流,西風漂流,北印度洋季風洋流

按照成因分 密度流:直布羅陀海峽兩側海水流動,紅海與印度洋的曼德海峽 分布 補償流:秘魯寒流

寒流:從高緯流向低緯的洋流,水溫比流經(jīng)海區(qū)溫度低

暖流:從低緯流向高緯的洋流,水溫比流經(jīng)海區(qū)溫度高

北半球:順時針環(huán)流

分布規(guī)律 南半球:逆時針環(huán)流

北半球中高緯度海區(qū):逆時針環(huán)流

北印度洋的洋流:夏季順時針,冬季逆時針(3)洋流對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

暖流:增溫增濕,如同一緯度地區(qū),暖流經(jīng)過的海區(qū)鹽度和溫度比較高,西歐地區(qū)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就直接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有關,如果沒有北大

氣候 西洋暖流,英國和挪威的海港將有半年以上的冰封期,俄羅斯的摩爾曼斯克海港終年不凍與北大西洋暖流有關

寒流:降溫減濕,如同一緯度地區(qū),寒流經(jīng)過的海區(qū)鹽度和溫度比較低,

沿岸寒流對澳大利亞西海岸、秘魯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環(huán)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 寒暖流交匯處漁場的形成:日本的北海道漁場、加拿大的紐芬蘭漁場、英 海洋生物 國的北海漁場

上升流的影響:秘魯漁場的形成、東南大西洋漁場

海洋環(huán)境污染:加快凈化的速度,有利于污染物的擴散,但是別的海域也可能受到污染,所以也擴大了污染的范圍

航海事業(yè):順風順流,例如,北半球的冬季,從波斯灣到紅海的油輪經(jīng)過阿拉伯海時是順風順流,從大西洋到地中海經(jīng)過直布羅陀海峽時是順風順流

五:陸地水和水循環(huán)

(1)陸地水體類型:目前人類大量利用的淡水資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淺層地下水)

地表水:江河水、湖泊水、冰川

地下水:潛水、承壓水

靜態(tài)水資源:冰川、內(nèi)陸湖泊、深層地下水

動態(tài)水資源:地表水、淺層地下水

目前,冰川是地球上淡水主體,分布于兩極與高山地區(qū),直接利用少;地下水是淡水第二主體,但主要為深層地下水,開發(fā)難度較大;動態(tài)水是人們開發(fā)利用的重點,其中以河流水最為重要。

(2)陸地水的相互關系

水源補給類型 補給時間 補給特點 我國分布地區(qū)

雨水 夏秋季節(jié) 水量變化大 東部和南部

冰川融水 主要在夏季 補給有時間性,水量穩(wěn)定 西北地區(qū)

湖泊水 全年 有調節(jié)性,水量穩(wěn)定 東部

地下水 全年 水量穩(wěn)定,與河流有互補關系 普遍

(3)水循環(huán)

能量來源:太陽能和重力能

類型:海陸間大循環(huán)(蒸發(fā)(包括植物的蒸騰),水汽輸送,下滲,地表和地下徑流四個環(huán)節(jié),(圖3.37),陸地循環(huán),海洋循環(huán)

六:生物

(1) 生物的分布和環(huán)境

光照:喜光植物和喜陰植物

第13 / 17頁

熱量:從赤道向兩極,熱量減少

從山麓到山頂,熱量減少

水分:從沿海到內(nèi)陸,水分減少,形成了不同的植被帶

(2)對環(huán)境的指示作用:駱駝刺表示干旱的沙漠地區(qū),蓮表示水濕環(huán)境,矮牽牛能夠指示大氣中二氧化硫的污染

(3)生物在地理環(huán)境中的作用

①光合作用(太陽能轉換成生物能,無機物轉換成有機物),②生物循環(huán)促使化學元素的遷移,聯(lián)系有機界和無機界,③改變原始大氣的成分,④改變水的化學成分,⑤參與沉積巖的形成,加速巖石的風化,促使土壤的形成,⑥綠色植物的環(huán)境效益(吸煙除塵,過濾空氣,減輕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環(huán)境)

七:土壤

(1)土壤的概念:是指陸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夠生長植物的疏松表層

(2)土壤的本質屬性:具有肥力,能夠生長植物

(3)土壤的組成:礦物質(土壤中礦物養(yǎng)分的來源),有機質(其含量的高低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個重要指標),水分和空氣(彼此消長,影響熱量)

(4)土壤的形成

形成過程: 巖石風化過程 低等植物著生過程 高等植物著生過程 土壤

生物對母質的改造作用:有機質的積累過程和養(yǎng)分元素的富集過程,所以生物在土壤的形成過程起著主導作用

八;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

(1)整體性(圖3.53):地理環(huán)境各要素不是孤立的,而是一個整體,例如我國西北內(nèi)陸地區(qū)由于距海遠,海洋暖濕氣流難以到達,形成了干旱的大陸性氣候,由于氣候干旱,降水少,所以地表水少,多為內(nèi)流河,由于氣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但風化作用強,形成了大片戈壁和沙漠,氣候變化會導致植被稀少;整體性還表現(xiàn)在某一個要素發(fā)生變化會導致整個環(huán)境狀態(tài)的改變,例如,氣候變暖,導致兩極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最終會淹沒城市河低地

(2)地域差異

分異規(guī)律 形成基礎 影響因素 分布規(guī)律 主要分布地區(qū)

從赤道向兩極 熱量 太陽輻射 沿緯線延伸,經(jīng)度更替 低緯度地區(qū)和北半球的高緯度地區(qū)

從沿海向內(nèi)陸 水分 海陸分布 沿經(jīng)度延伸,緯線更替 中緯度地區(qū)

山地的垂直分異 熱量,水分 海拔高度 從山麓到山頂有規(guī)律的變化 海拔較高的山地

第四單元 自然資源和自然環(huán)境

一:氣候資源的特點

(1)特點:普遍存在性,數(shù)值特征,變率大

(2)開發(fā)利用

第14 / 17頁

氣候資源與農(nóng)業(yè):一地的氣候資源往往決定了該地的農(nóng)業(yè)類型和種植制度 氣候 日照與街道方位:街道與子午線成30~60度的夾角

開發(fā) 資源與 盛行一種主導風向:工業(yè)布局在下風向

利用 建筑 風向與 盛行季風區(qū):工業(yè)布局在垂直于季風區(qū)風向的郊外

城市規(guī)劃 已知最小風頻:工業(yè)布局在最小風頻的上風向

氣候資源與交通:公路和鐵路的建設(應特別注意沿線的暴雨及其激發(fā)的泥石流、大風等出現(xiàn)的強度和頻率,以及凍土、積雪的深度);機場的選址(宜選擇低云、霧和暴雨出現(xiàn)頻率較少、風速較小的地方,還應與城市保持較遠的距離)。 二;海洋資源

(1)海洋漁業(yè)的形成和分布:

、 在淺海大陸架海域,陽光集中,光合作用強,入海河流帶

漁場的 來了豐富的營養(yǎng)物質

形成條件 在溫帶海域,季節(jié)變化顯著,冬季底層海水和表層海水交換時,帶來了豐富的營養(yǎng)鹽類

在暖流和寒流的交匯處,餌料比較豐富

世界主 世界主要漁場:課本100圖4.4

漁場的 世界四大漁場:紐芬蘭,北海道,北海,秘魯漁場

分布 我國和日本是世界海洋漁獲量最多的國家

(2)海洋油氣生產(chǎn)過程:資源勘探(利用地震波探測)、油氣開采(海上鉆井平臺)、油氣運輸(管道運輸,船舶運輸)

(3)海洋空間的利用(圖4.9)

(4)海洋運輸和港口建設:港口作用:海洋運輸船舶停泊、中轉、裝卸貨物得場所。

腹地:為港口提供服務的區(qū)域

(5)海洋環(huán)境的主要問題

海洋污染:絕大部分來源于陸地上的生產(chǎn)活動,工業(yè)生產(chǎn)的廢

海洋環(huán)境 棄物是主要海洋污染物,集中在大型港口和工業(yè)城市附近

保護 海洋生態(tài)破壞:人類活動(海岸工程,圍海造陸)以及自然條件的變化(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

主要來源:沿海工業(yè)生產(chǎn)和海運航線上的船舶

石油污染 石油污染 污染區(qū)域:集中在沿海水域和海上航道沿線

及其防治 治理重點:石油泄漏

石油污染的防治:分散、沉降、吸收、圍欄、放任、燃燒

三:陸地資源

(1)陸地資源的類型和特點: 類型:(表4.4)

特點:有限性;利用潛力的無限性;分布規(guī)律性;整體性。

第15 / 17頁

(2)陸地資源與人類活動的關系:陸地資源是人類進行生產(chǎn)活動的對象;陸地自然資源是人類生產(chǎn)活動得以進行和發(fā)展的動力

四:氣象災害

(1)臺風

形成:臺風是形成于熱帶或副熱帶海區(qū),強烈發(fā)展的熱帶氣旋

主要災害:強風,特大暴雨,風暴潮

主要影響地區(qū):亞洲東部,亞洲南部,北美洲東海岸,其中西北太平洋是全球臺風發(fā)生次數(shù)最多,強度的海區(qū)

發(fā)生季節(jié):夏秋季節(jié)

監(jiān)測和防御:主要是利用氣象衛(wèi)星監(jiān)測,到近海后,還可以用雷達監(jiān)測

(2)暴雨洪澇

形成條件:源源不斷的水汽供應;強烈的上升運動;形成降水的天氣系統(tǒng)持續(xù)時間長

主要影響地區(qū):亞洲最多

防御措施:利用氣象衛(wèi)星,提高暴雨預報的準確率;工程措施(修筑堤壩,整治河道,修建水庫,修建分洪區(qū))和非工程措施防御(洪泛區(qū)的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預報警報系統(tǒng),擬定居民的應急撤離計劃,實施防洪保險)

(3)干旱

(4)寒潮

原因:由強冷空氣迅速入侵造成得大范圍得劇烈降溫,并伴隨有大風,雨雪,凍害等現(xiàn)象,寒潮是我國冬半年主要的氣象災害,尤以秋季和春季的寒潮對農(nóng)作物危害。

五:地質災害

(1)地震

分布: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山地震帶

能量大?。河谜鸺壉硎?,震級每增加一級,能量約增加30倍,3級以下為微震,5級以上為破壞性地震

要素:震中,震源,震中距,震級,烈度。

(2)火山噴發(fā)

火山構造:火山錐,火山口,火山通道

類型:死火山,活火山,休眠火山

(3)滑坡和泥石流

(4)地質災害得關聯(lián)性

①地質災害在成因上得關聯(lián)性:一個地域內(nèi)得地質災害可能有若干種,他們在成因上關聯(lián)的,例如,我國的川、滇、黔接壤地帶,形成了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為主的災害

第16 / 17頁

②由一種原發(fā)性的主災誘發(fā)其他災害,例如地震可能誘發(fā)火災、海嘯、滑坡、泥石流、瘟疫蔓延等

③人類活動及其對自然環(huán)境施加的影響可能誘發(fā)地質災害,例如,人為的破壞地表植被,造成了泥石流;人為大規(guī)模的工程活動,造成滑坡等災害。

(4) 防御措施:加強地質災害的科學研究,加強地質災害的管理,實施一些防御措施,開展防災、減災的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的環(huán)保意識和減災意識。 第五單元 人類的生產(chǎn)活動與地理環(huán)境

1:農(nóng)業(yè)

①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特點:地域性、季節(jié)性和周期性。

②農(nóng)業(yè)的投入:自然條件:光照、熱量、水分、土壤

社會經(jīng)濟條件:勞動力;生產(chǎn)資料、科技

③農(nóng)業(yè)的分類: 按生產(chǎn)對象分類:種植業(yè)和畜牧業(yè)

按投入的多少分類:粗放農(nóng)業(yè)和密集農(nóng)業(yè)

按產(chǎn)品的用途分類:自給農(nóng)業(yè)和商品農(nóng)業(yè)

④農(nóng)業(yè)區(qū)位因素:氣候、水源、地形、土壤、市場、交通、政策等

⑤農(nóng)業(yè)發(fā)展與區(qū)位的關系:

區(qū)位因素 農(nóng)業(yè)發(fā)展

氣候 熱量、光照、降水對農(nóng)業(yè)區(qū)位的影響極大。光熱條件與農(nóng)作物的分布、復種制度和產(chǎn)量關系最為密切。

水源 年降水量少于250毫米的干旱地區(qū),灌溉水源是決定性因素。

地形 不同的地形區(qū)(坡度、高度),適宜發(fā)展不同類型的農(nóng)業(yè)。平原地區(qū)地勢平坦,土層深厚,適宜發(fā)展耕作業(yè),山地適宜發(fā)展畜牧業(yè)和種植業(yè)

土壤 不同的土壤種類,適宜生長不同的作物。如東南丘陵地區(qū)分布廣泛酸性土壤,適合種植茶樹

市場需求 市場的需求量最終決定了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類型和規(guī)模

交通運輸 主要影響商品農(nóng)業(yè)的區(qū)位,園藝、乳畜業(yè)等要求有方便快捷的交通運輸條件

高中地理必修一總結3

一、考試內(nèi)容分析:

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在不斷深化

宇宙是物質的、運動的

宇宙中物質的存在形式:天體(會舉例:恒星等;還有星際空間的氣體和塵埃)

天體之間相互吸引和繞轉形成:天體系統(tǒng)

天體系統(tǒng)的層次: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總星系

河外星系——總星系

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的宇宙環(huán)境、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太陽系圖:八大行星按結構特征的分類及各自的成員(地球的普通性)

小行星帶的位置

彗星

中心天體:太陽(質量)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地球的特殊性)

宇宙環(huán)境的原因:八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擾;太陽光照穩(wěn)定

地球自身的原因:適宜的日地距;適宜的體積與質量

太陽的能量來源及其對地球的重大的影響

來源:太陽中心的核聚變

影響:是自然界水、大氣、生物循環(huán)的主要動力;生產(chǎn)和生活的能量(太陽能和化石燃料)

太陽黑子和耀斑對地球的影響

太陽大氣分層 太陽活動類型 太陽活動比較 對地球影響

光球層 黑子 多少和大小是太陽活動強弱的標志 對氣候:降水與黑子數(shù)的相關性干擾電離層,影響短波通訊干擾地球磁場,引起磁暴

色球層 耀斑 烈的太陽活動顯示;但兩者常相伴出現(xiàn),活動周期為11年

地球自轉的方向及周期

自轉方向:自東向西;北極逆時針;南極順時針

周期:1個恒星日

晝夜更替和地方時產(chǎn)生的原因——地球自轉產(chǎn)生的現(xiàn)象之一、二

晝夜更替

晨昏線的含義、位置

太陽高度的概念: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太陽高度?晨昏線上的太陽高度=0

晝夜更替的周期及意義:1個太陽日(24小時)

不同經(jīng)度地方時不同

自西向東自轉:地方時東早西晚;每15經(jīng)度地方時差1小時

地轉偏向力對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影響——地球自轉產(chǎn)生的現(xiàn)象之三

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處不偏

影響:風向;洋流;河流兩岸沖刷和泥沙堆積狀況

地球公轉的方向、軌道、周期、黃赤交角

公轉方向:同自轉相同

公轉軌道:近似正圓的橢圓;近日點和遠日點的位置及大致日期

周期:1個恒星年

速度的變化:近日點最快;遠日點最慢

黃赤交角(體現(xiàn)自轉和公轉的關系)

重視黃赤交角的立體圖和平面圖:

理解圖上重要的點、線、面、角及其關系,并要求會畫、會描述

地軸、晨昏線、赤道面、黃道面、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太陽直射光線(點)

黃赤交角與地軸的軌道傾角的關系

黃赤交角的影響:太陽直射點在地表位置的移動——地表太陽輻射量的時間分配變化

明確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guī)律及周期:——以1回歸年為周期,在南北回歸

線間往返移動(線上有一次直射;線間有兩次直射)

黃赤交角的變化會導致五帶范圍的什么變化?

“二分二至圖”

地球位置及相應的日期和節(jié)氣、公轉方向、地軸指向、近遠日點的大致位置、公轉速度的變化

10、四季與五帶的形成

地球公轉產(chǎn)生的地理現(xiàn)象

正午太陽高度角的周年變化:

同日不同緯度的分布規(guī)律:由直射點所在緯線向南北降低(二分二至日)

同緯度不同季節(jié)的變化:近大遠小(6月22日前后?12月22日前后?)

晝夜長短的周年變化:

直射點所在半球晝長于夜,緯度越高晝越長

直射點移向的半球晝漸長

6月22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及其以內(nèi)有極晝

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最短夜最長,北極圈及以內(nèi)有極夜

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晝夜平分

赤道?——全年晝夜平分

四季的劃分:(中緯度明顯)

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季節(jié)變化——太陽、白晝最長的時間為天文夏季

太陽最低、白晝最短的時間為天文冬季

2高一地理的知識點具體的總結

春秋是其中的過渡

三種四季;24節(jié)氣

五帶的劃分:

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的緯度分布狀況——太陽輻射量由低緯度向高緯度遞減——五帶形成

五帶界線及各自現(xiàn)象;五帶是氣候劃分和自然帶劃分的基礎

11、宇宙探測的意義和現(xiàn)狀

了解地球的宇宙環(huán)境;開發(fā)宇宙資源(空間資源及特點、太陽能資源、礦產(chǎn)資源)

二、考題分析

本單元內(nèi)容在會考100分中約占10%;

會考綜合題中第一題出自本單元;

1、請參照《會考說明》中試題舉例進行練習:

附錄一的題型示例P10的三、1;附錄二P29的第Ⅱ卷中的1、附錄三P53的第Ⅱ卷中的1

2、關于本單元綜合題要掌握的基本點:

圖1

圖2

會畫晨昏線、夜半球、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黃道面、赤道面

自轉和公轉方向

日期及節(jié)氣

該日直射點的位置、該日全球正午太陽高度的緯度分布規(guī)律

圖中各點的正午太陽高度狀況

圖中各點的晝夜長短狀況及今后的變化

圖中各點晝長的比較、極圈和赤道的晝長是多少小時

公轉速度的變化

高中地理必修一總結4

1.天體:

概念:宇宙中物質的存在形式

類型:星云、恒星、行星、衛(wèi)星、彗星、流星、星際物質

2.天體系統(tǒng)

概念:宇宙中的天體恒星、星云,形成天體系統(tǒng)

層次: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宇宙

太陽:

1.太陽系中心天體:太陽質量占太陽系99.86%,在其吸引下其他天體繞太陽運動

2.太陽輻射:

能量來源:太陽內(nèi)部的核聚變

對地球影響:維持地表溫度,促進地球上水、大氣、生物活動與變化,是人類活動和生產(chǎn)活動的能量源泉

3.太陽活動:

太陽大氣層結構:自內(nèi)向外為光球層、色球層、日冕層

太陽活動類型:①光球層:太陽黑子,活動周期為11年

②色球層:耀斑

對地球影響:引起電離層擾動,使無線電短波通訊受到影響,產(chǎn)生“磁暴”現(xiàn)象,使磁針不能正確指示方向,影響氣候

地球:

1.地球的普通性:

八大行星的運動特征:同向性、近圓性、共面性

據(jù)結構特征可以分為:類地行星、巨行星、遠日行星

2.地球的特殊性:有生命存在

宇宙環(huán)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擾,處于安全宇宙環(huán)境中,太陽光照穩(wěn)定

自身條件:日地距離適中,使地表有適宜的溫度,使液態(tài)水能存在:有適中的體積和質量形成包圍地球的大氣層,自轉公轉周期適中,使地球表面溫度的日變化和季節(jié)幅度變化小,利于生物生長發(fā)育

一: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公轉和自轉

繞轉中心 太陽 地軸

方向 自西向東(北天極上空看逆時針) 自西向東(北極上空看逆時針,南極上空相反)

周期 恒星年(365天6時9分10秒) 恒星日(23時56分4秒)

角速度 平均1o/日 近日點(1月初)快遠日點(7月初)快 各地相等,每小時15o(兩極除外)

線速度 平均30千米/小時 從赤道向兩極遞減,赤道1670KM\小時,兩極為0.

地球自轉和公轉的關系:

(1)黃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黃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o26’

(2)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移動

二: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更替(2)地方時 (3)沿地表水平運動的物體發(fā)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①晝夜長短的變化

北半球:夏半年,晝長夜短,越向北晝越長 ①太陽直射點在那個半球,

北極圈以北出現(xiàn)極晝現(xiàn)象 那個半球晝長,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晝短夜長,越向北晝越短 晝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極圈以北出現(xiàn)極夜現(xiàn)象 晝夜平分

南半球:與北半球相反②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

隨緯度的變化 夏至日:由23o26’N向南北降低 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o26’S向南北降低

23o26’N以北在夏至日達到值 離直射點越近高度

隨季節(jié)的變化 23o26’S以南在冬至日達到值 越大

南北回歸線之間每年有兩次直射

四:光照圖的判讀

(1)判斷南北極,通常用于俯視圖,判斷依據(jù)為:從地球北極點看地球的自轉為逆時針,從南極看為順時針;或看經(jīng)度,東經(jīng)度遞增的方向即為地球自轉的方向.

(2)判斷節(jié)氣,日期及太陽直射點的緯度 晨昏圈過極點(或與一條經(jīng)線重合),太陽直射點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線與極圈相切,若北極圈有極晝現(xiàn)象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陽直射點為北緯23o26’,若北極圈有極夜現(xiàn)象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陽直射點為南緯23o26’

(3)確定地方時 在光照圖中,太陽直射點所在的經(jīng)線為正午12點,晨昏線所包圍的白晝部分的中間經(jīng)線為12點,晨線與赤道交點經(jīng)線的地方時為6點,昏線與赤道交點經(jīng)線為18點,依據(jù)每隔15o,時間相差1小時,每1o相差4分鐘,先計算兩地的經(jīng)度差(同側相減,異側相加),再轉換成時間,依據(jù)東加西減的原則,計算出地方時

(4)判斷晝夜長短 求某地的晝(夜)長,也就是求該地在緯線圈上晝(夜)弧的長度,這個長度也可由晝(夜)弧所跨的經(jīng)度數(shù)來推算

(5)判斷正午太陽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區(qū)與太陽直射點的緯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陽直射點在同一半球,取兩地緯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陽直射點不在同一半球,取兩地緯度之和,再用90o-兩地緯度差即為所求地的正午太陽高度

五:晨昏線與經(jīng)線和緯線

(1)根據(jù)晨昏線與緯線相交判斷問題

①晨昏線通過南北極可判斷這一天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線與南北極相切,北極圈內(nèi)為晝,可判斷這一天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為夏至日,北半球為夏季,南半球為冬季

③晨昏線與南北極相切,北極圈內(nèi)為夜,可判斷這一天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為冬至日,北半球為冬季,南半球為夏季

(2)根據(jù)晨昏線與經(jīng)線相交關系判斷晝長和夜長

推算某地晝長或者夜長,求晝長時,在晝半球范圍內(nèi)算出該地所在地的緯線圈從晨線與緯線圈交點到昏線與緯線圈交點,所跨的經(jīng)度除以15即該地晝長,如果圖上只畫了晝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圖中白晝所跨經(jīng)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該地的晝長

七:區(qū)時,地方時的計算

第一步:先求兩地的經(jīng)度差.

第二步:再求時間差,以每一度經(jīng)度相差4分鐘來算.

第三步:然后判斷兩地的東西方向,求東用加,求西用減.若求出的時間大于24小時,則減24,日期加1天,若時間為負值,則加24小時,日期減去1天.

概念:宇宙中物質的存在形式

類型:星云、恒星、行星、衛(wèi)星、彗星、流星、星際物質

2.天體系統(tǒng)

概念:宇宙中的天體恒星、星云,形成天體系統(tǒng)

層次: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宇宙

太陽:

1.太陽系中心天體:太陽質量占太陽系99.86%,在其吸引下其他天體繞太陽運動

2.太陽輻射:

能量來源:太陽內(nèi)部的核聚變

對地球影響:維持地表溫度,促進地球上水、大氣、生物活動與變化,是人類活動和生產(chǎn)活動的能量源泉

3.太陽活動:

太陽大氣層結構:自內(nèi)向外為光球層、色球層、日冕層

太陽活動類型:①光球層:太陽黑子,活動周期為11年

②色球層:耀斑

對地球影響:引起電離層擾動,使無線電短波通訊受到影響,產(chǎn)生“磁暴”現(xiàn)象,使磁針不能正確指示方向,影響氣候

地球:

1.地球的普通性:

八大行星的運動特征:同向性、近圓性、共面性

據(jù)結構特征可以分為:類地行星、巨行星、遠日行星

2.地球的特殊性:有生命存在

宇宙環(huán)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擾,處于安全宇宙環(huán)境中,太陽光照穩(wěn)定

自身條件:日地距離適中,使地表有適宜的溫度,使液態(tài)水能存在:有適中的體積和質量形成包圍地球的大氣層,自轉公轉周期適中,使地球表面溫度的日變化和季節(jié)幅度變化小,利于生物生長發(fā)育

高中地理必背考點

第一單元 地圖專題

1.經(jīng)度的遞變:向東度數(shù)增大為東經(jīng)度,向西度數(shù)增大為西經(jīng)度。

2.緯度的遞變:向北度數(shù)增大為北緯度,向南度數(shù)增大為南緯度。

3.緯線的形狀和長度:互相平行的圓,赤道是最長的緯線圈,由此往兩極逐漸縮短。

4.經(jīng)線的形狀和長度:所有經(jīng)線都是交於南北極點的半圓,長度都相等。

5.東西經(jīng)的判斷:沿著自轉方向增大的是東經(jīng),減小的是西經(jīng)。

6.南北緯的判斷:度數(shù)向北增大為北緯,向南增大為南緯。

高中地理必修一總結5

一、重點內(nèi)容分析:

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在不斷深化

宇宙是物質的、運動的

宇宙中物質的存在形式:天體(會舉例:恒星等;還有星際空間的氣體和塵埃)

天體之間相互吸引和繞轉形成:天體系統(tǒng)

天體系統(tǒng)的層次: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總星系

河外星系——總星系

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的宇宙環(huán)境、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太陽系圖:八大行星按結構特征的分類及各自的成員(地球的普通性)

小行星帶的位置

彗星

中心天體:太陽(質量)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地球的特殊性)

宇宙環(huán)境的原因:八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擾;太陽光照穩(wěn)定

地球自身的原因:適宜的日地距;適宜的體積與質量

太陽的能量來源及其對地球的重大的影響

來源:太陽中心的核聚變

影響:是自然界水、大氣、生物循環(huán)的主要動力;生產(chǎn)和生活的能量(太陽能和化石燃料)

太陽黑子和耀斑對地球的影響

太陽大氣分層太陽活動類型太陽活動比較對地球影響

光球層黑子多少和大小是太陽活動強弱的標志對氣候:降水與黑子數(shù)的相關性干擾電離層,影響短波通訊干擾地球磁場,引起磁暴

色球層耀斑烈的太陽活動顯示;但兩者常相伴出現(xiàn),活動周期為11年

地球自轉的方向及周期

自轉方向:自東向西;北極逆時針;南極順時針

周期:1個恒星日

晝夜更替和地方時產(chǎn)生的原因——地球自轉產(chǎn)生的現(xiàn)象之一、二

晝夜更替

晨昏線的含義、位置

太陽高度的概念: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太陽高度?晨昏線上的太陽高度=0

晝夜更替的周期及意義:1個太陽日(24小時)

不同經(jīng)度地方時不同

自西向東自轉:地方時東早西晚;每15經(jīng)度地方時差1小時

地球自轉產(chǎn)生的現(xiàn)象之三

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處不偏

影響:風向;洋流;河流兩岸沖刷和泥沙堆積狀況

地球公轉的方向、軌道、周期、黃赤交角

公轉方向:同自轉相同

公轉軌道:近似正圓的橢圓;近日點和遠日點的位置及大致日期

周期:1個恒星年

速度的變化:近日點最快;遠日點最慢

黃赤交角(體現(xiàn)自轉和公轉的關系)

重視黃赤交角的立體圖和平面圖:

理解圖上重要的點、線、面、角及其關系,并要求會畫、會描述

地軸、晨昏線、赤道面、黃道面、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太陽直射光線(點)

黃赤交角與地軸的軌道傾角的關系

黃赤交角的影響:太陽直射點在地表位置的移動——地表太陽輻射量的時間分配變化

明確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guī)律及周期:——以1回歸年為周期,在南北回歸

線間往返移動(線上有一次直射;線間有兩次直射)

黃赤交角的變化會導致五帶范圍的什么變化?

“二分二至圖”

地球位置及相應的日期和節(jié)氣、公轉方向、地軸指向、近遠日點的大致位置、公轉速度的變化

10、四季與五帶的形成

地球公轉產(chǎn)生的地理現(xiàn)象

正午太陽高度角的周年變化:

同日不同緯度的分布規(guī)律:由直射點所在緯線向南北降低(二分二至日)

同緯度不同季節(jié)的變化:近大遠小(6月22日前后?12月22日前后?)

晝夜長短的周年變化:

直射點所在半球晝長于夜,緯度越高晝越長

直射點移向的半球晝漸長

6月22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及其以內(nèi)有極晝

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最短夜最長,北極圈及以內(nèi)有極夜

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晝夜平分

赤道?——全年晝夜平分

四季的劃分:(中緯度明顯)

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季節(jié)變化——太陽、白晝最長的時間為天文夏季

太陽最低、白晝最短的時間為天文冬季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大氣環(huán)境

一、重點內(nèi)容分析

1、大氣的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體雜質等主要成分的作用

低層大氣組成:穩(wěn)定比例的干潔空氣(氧氮為主)、含量不穩(wěn)定的水汽、固體雜質

氮--生物體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動必需的物質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溫作用

臭氧--地球生命保護傘,吸收紫外線

水汽和固體雜質--成云致雨;雜質:凝結核

2、大氣的垂直分層及各層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大氣分層氣溫隨高度變化氣流狀況其它特征與人類關系

對流層越高越低對流占3/4大氣質量;水汽和塵埃;各緯度層高不一致天氣現(xiàn)象

平流層越高越高平流高空飛行;存在臭氧層

高層大氣存在電離層(無線電通訊;太陽活動干擾短波通訊

3、大氣的受熱過程

(1)根本能量源:太陽輻射(各類輻射的波長范圍及太陽輻射的性質--短波輻射)

(2)大氣的受熱過程(大氣的熱力作用)--太陽曬熱大地,大地烤熱大氣

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三種形式及各自現(xiàn)象(用實例說明)

影響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陽高度角(各緯度削弱不同)

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

了解地面輻射(紅外線長波輻射);大氣輻射(紅外線長波輻射)

保溫作用的過程:大氣強烈吸收地面長波輻射;大氣逆輻射將熱量還給地面

(圖示及實例說明--如霜凍出現(xiàn)時間;日溫差大小的比較)

保溫作用的意義:減少氣溫的日較差;保證地球適宜溫度;維持全球熱量平衡

4、大氣垂直運動和水平運動的成因

(1)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冷熱不均(各緯度之間;海陸之間)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歸納:氣壓

中心氣壓水平氣流方向垂直氣流方向中心天氣狀況舉例其它影響

氣旋低北逆南順向上陰雨亞洲低壓沿槽線形成鋒面

反氣旋高南順北逆向下晴亞洲高壓

鋒面氣旋(重要!)

要求:圖上每一個天氣系統(tǒng)的識別;

不同地點所受天氣系統(tǒng)的控制及出現(xiàn)的天氣現(xiàn)象

8、地理位置、大氣環(huán)流、地形等因素對氣候的影響

氣候因子分析

地理位置

A緯度位置:決定太陽輻射——氣候差異的最基本原因——決定熱量或氣溫

B海陸位置:

例如溫帶海洋性氣候和溫帶大陸性氣候;海洋性氣候溫差小,濕度較大;大陸性反之

大陸東岸季風氣候形成是由于海陸之間的熱力性質的差異

大氣環(huán)流(氣壓帶和風帶)

特點:雙重性質——各緯度、海陸之間水熱交換;直接控制某地氣候特點(水熱狀況)

下墊面(地表狀況);最近地面大氣直接熱源與水源

其它影響氣候的因素:人類活動、洋流(寒流降溫減濕;暖流增溫增濕)

氣候類型

氣候特點(會判斷氣溫降水圖;會描述)

氣候要素:氣溫、降水

以溫定帶——月均溫在15度以上,為熱帶氣候

月均溫最低在0-15度,為—帶氣候

月均溫最低在0以下,溫帶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除外)

以水定型——熱帶氣候分為四種:

熱帶雨林氣候:全年多雨;

熱帶沙漠氣候:全年干旱;

熱帶季風氣候:旱雨兩季

熱帶草原氣候:旱雨兩季

—帶氣候分為兩種:

—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

—帶地中海氣候:冬雨夏干

溫帶氣候分為三種:

溫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

溫帶大陸性氣候:全年少雨

溫帶海洋性氣候:全年濕潤

氣候成因

季風氣候成因:三種季風氣候

氣壓帶和風帶交替控制氣候:

地中海氣候(副高和西風);熱帶草原氣候(信風和赤道低壓)

單一氣壓帶和風帶控制氣候:

熱帶雨林氣候(赤道低壓);溫帶海洋性氣候(西風)

氣候分布

大陸東岸氣候:三種季風氣候

大陸西岸氣候:地中海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

大陸內(nèi)部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

9、地球溫室效應、臭氧層的破壞、酸雨等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原因及危害

現(xiàn)象產(chǎn)生原因污染物危害對策

溫室效應燃燒礦石燃料毀林特別是熱帶森林的破壞二氧化碳

海平面上升(原因?)對沿海低地構成直接威脅引起各地區(qū)降水和干濕狀況的變化,進而導致世界各國經(jīng)濟結構的變化(具體表現(xiàn)?)

提高能源利用率,采用新能源;努力加強國際間的合作;植樹造林

臭氧層的破壞使用制冷設備等消耗臭氧物質氟氯烴等太陽紫外輻射增加:直接危害人體健康;對生態(tài)環(huán)境和農(nóng)林牧漁業(yè)造成破壞

全球合作,減少消耗臭氧層物質的排放;積極研制新型制冷系統(tǒng)

酸雨燃燒化石燃料(主要是燃煤);汽車尾氣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氣體

水體酸化,影響魚類生長乃至死亡;酸化土壤,危害森林和農(nóng)作物生長;腐蝕建筑物和文物古跡危及人體健康

最根本途徑:減少人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研究煤炭中硫資源的綜合開發(fā)和利用(如清潔煤技術;清潔燃燒技術;廢氣再利用)燃燒低硫煤或其它清潔能源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識點總結word相關文章:

高中月考總結范例600字

85140 永和县| 饶平县| 湘潭县| 西乡县| 汶上县| 青浦区| 淅川县| 郯城县| 寿宁县| 金平| 周至县| 子长县| 石城县| 西藏| 兴化市| 藁城市| 冷水江市| 开鲁县| 和政县| 通河县| 雷山县| 武乡县| 乌拉特后旗| 福贡县| 肇州县| 宝应县| 平南县| 紫金县| 无棣县| 镇平县| 虞城县| 永胜县| 泰和县| 明水县| 河北省| 建湖县| 石家庄市| 阳朔县| 瑞昌市| 资源县| 甘肃省|